



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,为进一步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,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,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,提升团队整体素质,6月16日,长江运营(湖北产融)开展“书香润心 智创未来”职工读书月系列活动。活动期间,公司为大家发放了省委书记向全省干部群众推荐的四本好书,全体员工积极响应,在字里行间汲取智慧,在阅读思考中砥砺前行,以文字记录思想碰撞的火花。
本期,针对研读的《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》《为祖国深潜--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黄旭华》两部作品,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,感受阅读的力量吧!
一、品牌管理部(科技创新部) 贺雯:以作风之基,铸工作之魂——读《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》有感
翻开《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》,那些深刻而有力的话语,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过往工作的记忆匣子,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每一步路。在如今的工作岗位也已工作了近六年,工作中难免会遭遇新的困难与挑战,面对压力困惑与不解,内心也曾有过动摇。“初心易得,始终难守”,这八个字道尽了坚守的不易,书中给了我答案,它让我深刻认识到,无论何时何地,都要坚守那份踏实实干的朴素本色,秉持初心,时刻守护,永不褪色。要“脚沾泥土”接地气,扑下身子真正去钻研工作解决问题,不搞绣花针,不做表面文章;要“真抓实干”求实效,聚焦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障碍问题,以钉钉子精神落到实处,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;要“常思常省”促提升,定期开展工作复盘,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,持续改进工作方法,提高工作质效。这不仅仅是对岗位的责任,更是对职业操守最根本的尊重。
作风建设,于个人,是最基本的立身品格;于工作,是破解难题、赢得信任的金钥匙;于党和国家,是凝聚人心、激发干事创业活力的精气神。也许我们工作单位会变化,岗位会流转,但有一种作风必须一以贯之——那就是严谨务实、一心为公的作风。
二、宏伟金泰 常恒:读《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》有感
近期,结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,宏伟金泰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了《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》。通过学习,我深刻认识到加强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。作为一名国企党员干部,首先要从思想上树立起优良作风的观念,不断加强自身作风建设。在工作、学习和生活中,切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,不断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,对待工作坚守公平公正原则,对于来自外界的批评与建议,自己应该虚心听取、认真反思,在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时,要发挥好共产党人迎难而上的优良品质。我坚信,只有自重、自省、自律,才能在作风建设的道路上勇毅前行。我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,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,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,以优良的作风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。
三、综合办公室 陈莹:汲取深潜榜样力量 照亮国企宣传征途——读《为祖国深潜》有感
这部传记以细腻的笔触和详实的史料,全景展现了黄旭华院士波澜壮阔、隐姓埋名的一生。他为祖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一切的赤子情怀,如同一束穿透时代的光,不仅照亮了历史的天空,更深深映照着我作为一名国企综合办公室宣传工作者前行的道路,引发了我深刻的共鸣与思考。
如同黄院士对核潜艇事业的毕生坚守,宣传工作同样需要坚定的信念与不懈地耕耘。作为企业形象的窗口、文化传播的桥梁,宣传工作虽常显琐碎,成效亦非立竿见影,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这要求我们必须怀抱热爱,笃定信念,耐得住寂寞,守得住初心。无论是日常的新闻采写、活动策划,还是长期的品牌塑造、文化浸润,都要视其为展示企业风采、传递核心价值的重要契机。唯有以“钉钉子精神”深耕细作,方能汇聚涓滴之力,成就宣传工作的磅礴声势。
在未来的宣传工作中,我将以他为光辉榜样,将坚定的信念、创新的勇气、协同的智慧、无我的奉献的“深潜精神”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国企宣传战士,为集团高质量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!
四、法务风控部 杜春蝶:深潜无声 法治有恒——从黄旭华精神看国企法务风控人员的使命担当
在电子产品与短视频快速发展的时代,国企法务风控人员面临法律法规频繁变革的挑战,在阅读省委书记推荐的《为祖国深潜 ——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黄旭华》一书中,黄旭华院士三十年隐姓埋名投身核潜艇研制的“深潜” 精神,与国企法务“于无声处守规则、于深潜中筑防线”的职业使命引起共鸣。
面对“三无”困境,黄旭华用算盘计算潜艇数据、以磅秤称量设备重量,将“不可能”转化为“中国速度”。这种“戴着镣铐舞蹈”的创新思维,正是国企法务风控人员平衡合规管理与经营发展的黄金法则。法务风控不应是业务创新的“刹车器”,而应成为“变速器”,在新兴产业投资中,通过“合规性论证+风险预案”双轮驱动,为前沿业务设计合规路径;在实体业务合作中,以“合同条款定制化”融合业务特色和合规要求,既满足行业监管标准,又为业务争取合作空间,实现合规与增长同频共振。法务风控人员参与重大项目决策时,需践行“黄旭华式下潜”精神,在并购尽调中实地核查,避免“纸面合规”;通过“风险审查+合规审查”,不断完善全方位风险审查体系,将“敬畏风险”植入业务基因。同时借鉴黄旭华的“三面镜子”工作法,追溯合规线索、洞察风险本质、防范风险事件。
五、财务部 於瀚哲:读《为祖国深潜》有感
《为祖国深潜》表面上记录的是中国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历程,那些冰冷的数据和机械描述背后,却跃动着一代代科研人员炽热的心跳。当书中描写"蛟龙"号下潜到7000米深度时,我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,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向未知领域迈出的坚定步伐。这种"深潜"精神构成了当代中国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——它代表着我们民族从陆地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转向,从技术追随向创新引领的蜕变,从物质积累向精神升华的演进。
六、智慧停车 任欢:在“隐姓埋名”中照见生命的重量——读《为祖国深潜——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黄旭华》有感
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前,参试人员拍摄“生死照”、写下遗书。62岁的黄旭华坚持亲自下潜:“我不是去表现英勇,而是作为总师要对数据负责。”这句平淡的话语,道破了专业主义的精髓——对科学规律的敬畏,超越了对生死的考量。试验中,潜艇下潜至极限深度时,艇体发出“咔嗒”声响,所有人都屏住呼吸,唯有黄旭华拿着笔记录数据,冷静得如同在实验室。这种专业精神在快餐文化蔓延的今天尤为可贵,当下,“差不多”心态正在侵蚀各行各业,当外卖骑手为赶时间闯红灯,当程序员用“模板代码”应付需求,黄旭华用“焊缝零缺陷”的标准警示我们:进步源于对每个细节的极致追求。就像深海鱼群能承受数百个大气压,专业主义者的生命之所以有重量,是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内承受着“职业深海”的“压强”,却依然保持着对完美的坚守。
作为普通读者,虽非科研工作者,黄旭华的“深潜精神”依然照亮职业认知。书中一位老法官的感悟令人共鸣:“法律文书中的标点之慎,何尝不是另一种‘深海压力’——一个逗号错置可能改变案件性质,一个顿号疏忽可能影响司法公正。”这种对职业的敬畏,便是平凡岗位上的“深潜”。曾经在纪录片里见过一位故宫文物修复师,为补全一幅古画的残缺笔触,在显微镜下临摹了三个月,每根线条都要对照原作的运笔角度。这种“深潜”不是苦行,而是对职业的虔诚。就像核潜艇在深海潜行时,每一次动力输出都精准计算,我们在平凡岗位上的每一分专注,都在为时代巨轮提供前进的推力。
七、双创工坊 周唯:读《为祖国深潜——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黄旭华》有感
“花甲痴翁,志探龙宫,惊涛骇浪,乐在其中。” 这句诗是对黄旭华院士一生的生动写照。读完《为祖国深潜 ——“共和国勋章” 获得者黄旭华》这本书,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,黄旭华院士的一生,是为祖国核潜艇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。他的事迹和精神,铭刻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史册上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。他的精神,不仅是对科研事业的执着,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,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坚守。
在当今时代,我们面临诸多挑战,无论是科技领域还是其他行业,都需要黄旭华院士这样的精神引领。我们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,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,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;学习他的创新精神,突破传统思维,探索未知领域,在岗位上创造新业绩;学习他的奉献精神,不计个人得失,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惜牺牲一切。正如他所说:“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、属于祖国,无怨无悔。”让我们以黄旭华院士为榜样,在人生道路上努力拼搏,让 “深潜精神” 在新时代绽放光芒!